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

海生館後場探秘

有一回高雄女中的地球科學學科中心辦理到墾丁研習,順道參觀了台大墾丁天文台,該台就位於海生館的實驗中心樓上,進入時看到一個一個的大桶子,問了引導的天文台人員,才知道那是海生館研究海洋生物的區域,他神祕的說:這裡很值得看!就一直放在心上,這次正好要帶專題研究課程的學生到外埠參觀,我們就聯繫了這個單位,終於可以探頭看看大桶子裡究竟是甚麼?滿足一下偷窺的欲望!
既然要到墾丁,還是先帶學生參觀一下墾丁的相關區域,其他地方就略過不談,我們先看砂島,會選這個地方其實是因為這裡有全世界最純的貝殼沙灘,其實砂島的沙子不是只含貝殼,還有許多珊瑚骨骸、有孔蟲的殼房、海膽骨針等等,碳酸鈣質物質含量高達97.7%。

砂島是一個海灣,沉積作用在此發生,長時間累積由海浪推送而來的各式生物沉積物



砂島展示館中有墾丁國家公園各處沙灘碳酸鈣質沉積物含量的比例

進入海生館的後場,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科學院的人員迎接我們,東華大學在此有兩個研究所,我們總是認為東華大學不就是在花蓮嗎?竟然有一片校區在此,連操場都有,雖然只有博碩士研究生,但是還是有學校的感覺,我們聽完所長有趣幽默的簡報後就參觀了該所的研究設施,還是一句老話,國立大學真有錢,中小學簡直是乞丐,開放式的實驗室讓研究功能和團隊合作可以發揮,看到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更是讓我們驚為天「物」,在這種好山好水的地方做研究簡直就是天堂。
東華大學兩個研究所的招牌
開放式實驗設施
哇!穿透式電子顯微鏡
海生館後場有一個標本收藏室,其中最讓我興奮的是龍宮翁戎螺(Entemnotrochus rumphii),這種螺在殼的最外層殼口有一條裂縫,比較古老的螺都有這條裂縫,但是近代的螺這道裂縫都已經演化不見了,龍宮翁戎螺最早出現於古生代寒武紀,到新生代第三紀幾乎逐漸絕跡,但自民國57年台灣地區的漁民卻陸續於東沙群島、台灣海峽和釣魚台附近海域捕獲龍宮翁戎螺的活體,所以,這種貝類可以稱為活化石
龍宮翁戎螺的殼口有一到裂縫
巨大螃蟹的標本

當然同學們最渴望了還是參觀實驗中心的珊瑚養殖了,在海生館研究員的帶領下終於踏入了這個神秘之地,研究員先解釋了這裡的海水處理方式,由於墾丁位於巴士海峽附近,冬季海流以黑潮為主,鹽度高海水清澈少有雜質,是培養珊瑚很好的海水,夏季就有比較多的南海海水到達,加上降水較多鹽度下降,加上由台灣河川帶入的河水有較多的汙染物和營養鹽,比較不適合珊瑚的培養,所以,冬季常要儲存較多的海水。

這裡的海水水質非常乾淨,儲放了許多珊瑚礁岩和沙,這些岩塊和沙都有微生物,以保持珊瑚養殖環境的生態系完整


這裡培養珊瑚的方式很多,有性生殖當然以受精卵的培育為主,其中無性繁殖的方式是先將珊瑚體切割分離成小塊,等到傷口復原後再以磁磚將小珊瑚體綁住,讓珊瑚體附著生長,除了珊瑚以外,培養礁岩石塊和沙也是重點工作,因為這些岩塊和沙都有微生物附著,是建構良好養殖環境重要的一環。

切割分株的珊瑚體等待傷口復原


傷口復原後將珊瑚體綁在磁磚上

培養的珊瑚最後移到礁岩上生長
輕輕觸摸可以感覺珊瑚和你之間有一種情感的流動

有些珊瑚蟲個體可達10cm以上,以前在古生物學上有看過單體珊瑚的骨骼,大概就類似這種吧?
珊瑚有共生藻要行光合作用,所以不但水要乾淨,光線的控制也很重,這裡的屋頂透光,還可以用黑色紗網減光


這裡還養有一些受傷的玳瑁,等到他們傷勢復原經過評估會流放回大海,當然還有其他海洋生物的培育,除了提供海生館所需之外,還提供給其他研究單位,我們正好看到剛只有指甲大小的烏賊被裝在氧氣袋中,準備運往基隆海洋大學


在海生館養病等待野放的玳瑁

王后水母


打入氧氣的塑膠袋中有一隻烏賊,你看到了嗎?
最後要問一個問題,就是在海生館中大洋的魚群被放養在橢圓狀的大壓克力缸中,為什麼要用橢圓而不是正圓或方形、長方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